打車軟件之爭:品牌與消費者的共舞
2014年初,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兩大互聯(lián)網打車軟件的“火拼”讓很多人愛上了打車。乘客、司機既能夠享受到互聯(lián)網產品帶來的快捷便利,還能享受到嘀嘀、快的階段性的、不同程度的政策補貼。用手機軟件打車,成為一種潮流時尚。
嘀嘀打車3月28日發(fā)布的公告顯示,不到3個月的時間,嘀嘀打車投入的營銷補貼總額達14億元,覆蓋城市從32個增長到178個,用戶數從之前的2200萬,狂增到1億,日均訂單量從35萬增至逾520萬單。
簡單做一個測算:從新用戶角度,嘀嘀打車本輪新增7800萬用戶,新增單一顧客成本約18元;假設每個用戶每日1單,活躍用戶率,也從原先的1.6%提升到了52%。能夠在短短三個月內的時間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?;ヂ?lián)網企業(yè)總能在不經意間創(chuàng)造出人意料的神話。
嘀嘀與快的打車軟件“火拼”背后,其實是阿里與騰訊兩家互聯(lián)網公司的角力。打車軟件的競爭被視為搶奪移動互聯(lián)網移動終端入口的爭奪。誰掌握了移動終端的入口,誰就贏得了未來??雌饋韮疵蜔崃?,似乎喪失理智的“燒錢”大戰(zhàn),而其實則暗藏著技術、資本、營銷等多層面的理性對決。而打車軟件的“火拼”,也給眾多正在惡補互聯(lián)網思維的傳統(tǒng)企業(yè)上了一堂生動的營銷課。
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
打車軟件為什么能夠流行?自然要從產品本身探尋究竟。嘀嘀和快的打車的創(chuàng)新,在于將互聯(lián)網技術與打車消費行為結合到了一起,改變了原本乘客招呼,出租司機的等客的方式。通過手機,打車軟件將乘客與出租車司機之間建立起了關聯(lián)的平臺。即乘客在手機中點擊“我要用車”,通過定位所在位置,輸入要去的地方,打車需求信息會系統(tǒng)被傳送給離乘客附近的出租車司機中,司機可以通過軟件進行接單,并和乘客聯(lián)系。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兩款產品差異并不大,其本質就是將之前的電話叫車和路邊叫車,以移動互聯(lián)網的方式進行了重新詮釋。
操作簡便、界面友好、能在線支付……諸多輕松便捷優(yōu)勢表象的背后,更為重要的是——打車軟件緊緊抓住了乘客與司機的需求及心理。作為乘客,最不希望的便是長時間等待打不到車;而司機,最不希望空載。之前,在乘客開口之前,司機很難知道乘客的目的地去向哪里。而打車軟件的出現(xiàn),恰使這種不確定,變成了駕乘雙方都可以“掌控”的過程。為乘客提供便利,讓打車不再難;幫助司機減少空載及合理規(guī)劃線路,提高經濟收入——匹配了乘客與司機雙方的需求的打車軟件,因而能夠得到井噴式的快速發(fā)展,乘客及司機的消費習慣也在快速培養(yǎng)形成。
讓消費者與品牌共舞
以前的營銷模式,企業(yè)投錢在媒體上砸廣告,通過媒體選擇目標群體進行溝通,通過廣告創(chuàng)意引起目標群體關注,進而建立起品牌的認知與好感。而互聯(lián)網時代,營銷已經發(fā)生了質的變化。目標消費者在變,他們獨立個性,有自我的思考與見解,不再相信所謂的權威,更在乎的是周邊朋友圈的口碑推薦、與真實的自我感受。媒體也在改變,媒體更加細分,單一媒體已經很難覆蓋廣泛的受眾群體,媒體的公信力與影響力也在日漸甚微?;ヂ?lián)網浪潮席卷下,打破原有邊界定義的創(chuàng)新媒體形式不斷涌現(xiàn),一個蓬勃發(fā)展的社會化媒體時代悄然來臨。信息的傳播也從單一的、單向的、實時的形態(tài),向交互式、網絡式、隨時化、立體互動形態(tài)轉變。如果不能正確審視及時調整應對,勢必仍會造成那句俗語“一半的廣告費都是浪費,可惜的是不知是哪一半”所描述的悲慘結局。
企業(yè)的品牌營銷,又該如何進行思考和謀變呢?
首要解決的是品牌與消費者角色關系定義。是站在消費者的對立面,王婆賣瓜似的標榜推銷?還是與消費者交朋友,成為目標消費者值得信賴的伙伴,建立消費者至愛品牌?這是企業(yè)品牌管理者需要考慮的問題。品牌是消費者心智中的印記,只有融入消費者之中,才能夠真切了解消費者真實的需求與動機,抓住核心訴求,實現(xiàn)品牌價值。
其次是策劃精準化的消費者品牌互動。未來的趨勢,企業(yè)會更多的通過觸點直接與目標消費者展開互動。而之前媒體的投放的大量費用,則能夠轉化成為對目標消費者體驗的利益回饋,或者產品服務的增值。就像兩大打車軟件火拼,其實并沒有“燒錢”,每一分錢恰恰都花在了刀刃上。不管是給司機、還是乘客的減免補貼,都提供了一種價值的回饋,讓嘗到了“甜頭”的消費者自覺成為了品牌傳播的傳教士。
再次是善于利用輿論造勢,營造消費者積極互動的氛圍。在2014年前幾個月里,從“請全國人民免費打車”事件開始,兩大打車軟件“燒錢火拼”的新聞,便一直充斥著我們的視聽。因為帶有民生、財經、大企業(yè)、創(chuàng)新……這些鮮明標簽,這一原本純商業(yè)競爭的事件,很自然的具有了多種新聞價值,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頭條。而關于為何“燒錢”、補貼調整、能夠燒多久之類的分析探因、猜測推論更是持續(xù)不斷。更由此引發(fā)出交通安全隱患、倫理道德的討論也是眾說紛紜、莫衷一是。所有這些,都相當于是在為嘀嘀打車、快的打車做了免費的品牌廣告宣傳。由此所帶來的社會效益更是不容小覷。媒體持續(xù)關注、民眾街頭巷尾口碑熱議,讓“今天你用打車軟件打車了嗎”成為一句都市問候流行語?! ?/p>
營銷的更高境界,是讓消費者參與品牌的創(chuàng)建。企業(yè)如何能夠找到與目標消費者有效溝通的觸點,通過策劃行之有效的方法,調動目標消費者的積極性,讓其能夠參與到品牌創(chuàng)建過程中,與品牌進行充分體驗互動,完成從認知到忠誠的情感培養(yǎng)和消費習慣的養(yǎng)成。實現(xiàn)品牌與消費者的共舞,這將是未來營銷的關鍵。